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台灣在80年代受到美日文化之影響

https://www.crossed-flag-pins.com/Friendship-Pins/USA/Flag-Pins-USA-Taiwan.jpg
 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搖身一變成為超級強國。除了蘇聯等第二世界國家以外,皆不
免受其影響。尤其在美國國會通過馬歇爾計畫以後,美國在歐洲以及亞洲的影響力,更是難以想像。

二十世紀後半,其時已值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大陸全面赤化的地步。台灣做為防堵共產主義戰線,美國自然不能輕易以待。於是大量的美援進入台灣,許多老 一輩的都曾經歷過當時那以『中美合作』織成衣物的年代。此外,美軍的駐防,也使得一些地方產生了文化交流,如台北市的北投與圓山等地,仍保留了許多當時的 文化影響,而保齡球也是那時由美軍帶入。
除此之外,美國的流行音樂文化亦影響台灣甚重,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便以上舞廳跳舞,聽著西洋音樂為時尚。在楊德昌導演的電影裡,我們可以見到許多那個年代,台灣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這些影響一直持續到中美斷交以 後,乃至台灣解除戒嚴,成為民主化的國家後。由於新自由主義之故,仍對於美國的文化依賴甚深。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好萊塢的電影受到廣泛大眾的喜愛。除了其文 化上的強勢因素之外,美國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對台灣施與的援助,以及對於西方民主國家的美好想像,都使得台灣民眾心神嚮往,以致於輕易地接受了美國各 式各樣的文化。

長久以來,美國在台灣社會就享有一個特殊崇高的地位。
從胡適、李遠哲、一直到馬英九、張忠謀,再到李安、王建民,百年來中 國第一流人物都挾著從美國載譽歸國的名頭在這塊土地上展開他們的影響力。韓戰之後,台灣又實質上成為美國的藩屬國。我們從小到大,在觀念、制度、器物三個 層次上,無一不受美國影響。我們之如此熟悉美國,以致於我們幾乎不曾去反省美國這個外來文化的輸出者與我們本身的文化究竟有什麼區別。甚至,我們根本不曾 意識到美式文化是一個入侵者,因為關於美國的一切已經太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西洋搖滾與Disco混合型態的歌曲翻唱,在沒有版權的年代,同時意欲擺脫傳統文化包袱的青年,投身於西洋搖滾與Disco舞風的翻唱,強化走在現代主義潮流下的青年文化表徵
此時著名的一些翻唱歌曲,也成了後來新生代歌手再次翻唱編曲的對象。
例如:高凌風翻唱《冬天裡的一把火》。




電視媒體伴隨流行音樂的市場熱絡而加入戰局,
綜藝節目的製作形態如是產生:例如:張小燕的「綜藝一百」為最佳的實例。
該節目於1979年開播,其中不少單元結合流行音樂暢銷排行榜的概念,創造節目高人氣的收視率,像是:《創作歌謠排行榜》、《國語歌曲排行榜》、《流
行歌曲暢銷排行榜》以及《 流行歌曲暢銷金碟獎》等單元。





為了塑造青少年偶像,唱片公司在行銷的策略上以吸收外來文化搶攻本地市場,
例如:歌林唱片公司刻意打造「雙寶」 玉女形象:歌手金瑞瑤的造型參考日本偶像歌手中森明菜,推出精心打造的專輯《飛向你飛向我》(1982)、歌手林慧萍《倩影》(1982)則是模仿松田聖子的形象。



前提除了提到迪斯可及搖滾元素來自於歐美文化,其中80年代也受到日本流行文化影響



服飾裝扮或者音樂都吹起哈日風:飛碟唱片公司據此概念,複製日本傑尼斯「少年隊」的青春少男組合,「小虎隊」便由此而生,進攻學生市場, 掀起一股偶像熱潮,歌迷年齡層出現低齡化人口結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